从请木匠任意敲打到请工厂量身打造
老李眼中的30年家具史
70多岁的北京居民李希泉到今天对家具备着特殊的喜欢,在他东北家乡的老宅里到今天还放着一个老旧炕琴(东北方言,炕柜的意思),那是自己当年请镇上最好的木匠花了半年时间给儿子儿媳打的。现在,自己和儿孙们在北京的新家全都换上了当代时尚家具。这个老家具便苍凉地留在了老宅里,每每看到它,老李都感慨万千:从请个木匠费劲地打个家具到而今可随性地在卖场内选家具,甚至享受家具商“无微不至”的上门服务,30年来,家具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1978年以前
儿子结婚要先请木匠
“那个年代想做几件儿像样的家具是非常难的,搞不到木料,自己只好偷偷到山上选几棵粗壮的松树或杨树砍下来,放在院子角落里风干半年左右,再请一两个镇上的木匠回家来做,两个木匠加班加点要半个月才能做好一个炕琴。”
1978年的春季,北京天坛家具厂内的老工匠们还在一如既往地操持着手中的绝活儿,生产着一直以来只能凭票购买的、供给少数人用的珍贵家具。家具厂外却已悄悄地兴起了另一群凭技术吃饭、为多数生活产家具的木匠们,他们或走出家门主动找活,或坐等家里等人上门,一个工具兜子,装着拉锯、锛子、铆子、推子、刨子、锤子和尺子,就能打碗柜、立柜、炕琴、对柜和琴合柜。
为了给儿子、儿媳添置几件像样的结婚用品,打过家具的老李也请起专业木匠来。他说那时候想做几件儿像样的家具是非常难的,搞不到木料,自己只好偷偷到山上选几棵粗壮的松树或杨树砍下来,放在院子角落里风干半年左右,再请一两个镇上的木匠回家来做,两个木匠加班加点要半个月才能做好一个炕琴。在镇上或者乡村,不少人家的椅子、桌子、碗柜、立柜等家具都是木匠一铆一锤做出来的。耐心点的木匠能根据雇主画的家具轮廓做,脾气不好的木匠就根据我们的经验去做,哪管你想要什么样子。家具设计在那个时候仿佛根本没有,所有全凭艺人的经验。
木匠们背着工具兜子走街串巷之际,像天坛家具厂如此的老厂及各地的木匠房或旋木厂也一如既往地生产家具,只不过这类家具多提供给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普通人非常难也没钱买到这类“合法”生产的家具。
“可以说,(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老百姓都得靠木匠做家具,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木匠们算手头宽裕的。”老李说。
1978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走出大山的“山里人”
“那个时候我正在老家一粮库工作,粮库不远处是一个停了工的公家旋木厂,后来山里来的木匠租了其中一个地方干起了家具作坊,渐渐地,家具店多了起来,小家具老板们把原始的旋木厂变成了当地的家具集中生产区。”
初具规模的家具厂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批能干的木匠从山里走进城市,刚开始只到一家一户做一件家具,慢慢地开始租地、收学徒,买一些电动工具、同时生产多件家具,有了我们的小型家具工厂,最后在工厂前面又建起了家具店。初具规模的私营家具厂便以这种自产自销、“前店后厂”的模式开始了家具商品经营,中国当代家具产业雏形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孕育的。大家常说的,做家具起家的人都是一些“山里人”,说他们可怕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可怕”二字用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赞扬,说的是,正是这类山里人完成了中国家具从个人手工制作到小作坊式生产的转变。
从找木匠打家具到去家具店用户具,老百姓拥有家具方法的转变大约历程了5年时间。老李回忆说,那个时候他正在老家一粮库工作,粮库不远处是一个停了工的公家旋木厂,后来山里来的木匠租了其中一个地方干起了家具作坊,渐渐地,家具店多了起来,小家具老板们把原始的旋木厂变成了当地的家具集中生产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前店后厂”的家具企业是不愁销路的,只须你能做出家具来就会有人买,摆在店里的家具只不过样子,家具厂根本无需货仓,家具一做好,就会有人来提货,工大家加班加点总算能完成客户的订单。用老李的话说,那个时候,正是生活质量好的时候,每人家都有点钱,买个家具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能生产家具的企业并不多。
尽管不愁销路,家具企业还是非常有推广头脑。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翻开当时的报纸,常常会看见某某家具厂大型展销订货会在某某展览馆举办、各种家具600-1700元不等等信息,火热的营销广告记录了中国家具产业的高速发展经历。
这时,大家再想拥有一套天坛家具已不是什么梦想和奢望了,地方家具厂和私营家具厂基本处于同一块跑线上。据老李回忆,当时能办得起展销会的企业不止是国营企业,一些私营企业也参与进去。购用户具的买家选择和购买家具时不会考虑国营私营,只须东西好,就会有人争抢着来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
走进百货店选家具
“搬到北京后,我常常到前门、西单等地转悠,眼见着一处处家具店铺先后开张,心想这下好了,再也不需要请木匠来家现做了。我家里的八仙桌和衣柜就是那个时候买的。”
上世纪80年代,家具企业一边热火朝天地办着展销会,一边寻思着做终端,于是百货店内出现了家具专卖区。不过,这类家具专卖区一般面积只有二三百平米,远远满足不了家具展示需要,且只有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才能走进百货商场,家具样式相对单一,满足不了消费需要。这个时候的人已有了“选”购的需要, 不像5年前,愁买不愁卖。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老李已和儿子举家搬迁至北京北太平庄区域,对家具情有独钟的他常常到前门、西单等地转悠,看着一处处家具店铺先后开张,老李感慨:“不过10年时间,买件像样的家具再也不需要请木匠了,目前我家里的八仙桌和衣柜就是那个时候买的。”家具“集市”的形成满足了老百姓的选择和购买需要,“集市”内一般有多家家具门市,甚至是家具厂房,仍旧是前店后厂的经营管理模式。如北京的西4、东4、西单、前门,成都的八一广场,顺德的乐从、龙江等。因为上世纪90年代随着欧美家具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广东打造家具OEM加工企业,广东家具制造水平骤然提高,同时带动了四川、江苏、上海、山东、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家具产业的进步。几年中,全国家具企业大规模引进进口设施、打造家具生产流水线、模仿海外家具设计、学习海外家具生产企业管理技术,使中国家具产业进步有了质的飞跃,渐渐分化为内销型、外销型、内外结合型三大类家具企业。
随之而来的便是家具商品很大丰富,有内销业务的企业急切需要打造产销离别式经营体系,对销售终端需要急迫。上世纪90年代,各大中城市家具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东、四川、山东、东北区域家具常见销往全国各地。
进入新世纪
家具走回“量身打造”
“目前可不敢逛家具城,逛几天都选不出来。样式太多了,看什么都好,根本看不过来。”
进入新世纪,家具仿佛镀上了金光。走在富丽堂皇的家居卖场内,看着布置精美的家具展厅,摸摸设计考究的家具,老李赏析得直“生气”:“好东西全叫你们年轻的赶上了。”与老李的感觉不同,家具厂家直抱怨:新年代的买家不好伺候。市场上欧式的、美式的、古典中式的、现代新中式的、简洁的等风格家具已经让买家花了眼;板式的、实木的、藤制的、铁艺的、玻璃的、石材的、软体的等各类材质的家具让买家更无从下手。
在家具风格与材质愈加丰富、家具市场趋近饱和之际,家具商开始走上了打品牌的道路。红苹果、皇朝、全友家私、双虎、美克美家等最早一批开始在国际和地方媒体投放广告的家具品牌而今已广为人知;紧跟其后的健威、中信、意风、百强、斯普利等家具也渐渐走进百姓视线。除去通过广告方法打造品牌知名度,海量家具品牌还选择了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买家及收买回头客。
说到人性化服务,不能不注意在全国家具市场内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北京家具市场,起步时间不算晚、企业规模不算小、生产技术不算落后,但一直没走出一个国内驰名品牌,说来让京城很多家具老总感觉汗颜。然而,外地品牌想要进驻北京却一直没办法站稳脚跟。或许是沾了“京作儿”家具的光,或许是“首都产”给了买家信心,京城百姓除去“京字号”家具极少认其他品牌。这也促进“京字号”家具愈加重视人性化服务,已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企业仍坚持保留部分“订做名额”,只须有单,家具厂便会按单量身订做。新近刚建了新工厂的百强还特意花了500万元进口了一套数控全自动家具订做设施。
30年时间,中国家具产业完成了从木匠手工制作到小作坊式生产再到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三级跳”,“机械定制”成为大规模工厂化生产阶段内一个特殊现象,但却象征了市场角逐中家具企业的革新之举,也预示着家具市场将来未来发展趋势。